南华大学毕业证样本

2023-10-25 02:45 来源:未知 点击:
2008南华大学毕业证样本2000成教南华大学毕业证样本
南華大學是工業和信息化部、生態環境部、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、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、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與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綜合性大學。2000年3月中南工學院與衡陽醫學院合並組建南華大學,2002年10月,核工業第六研究所並入。學校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支持建設高校,是教育部批準的卓越工程師、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單位,是本科壹批招生院校。 
 
在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,學校秉承“明德、博學、求是、致遠”的校訓,弘揚“勤勉務實、甘於奉獻、剛健自強、敢為人先”的南華精神,始終堅持立德樹人、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,不斷推進事業全面發展。進入新世紀以來,學校向著“特色鮮明、國內壹流、具有國際影響的高水平大學”目標不斷邁進。
 
學校形成了以工學、醫學為主,哲學、經濟學、法學、文學、理學、管理學、藝術學等9大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。設有直屬學院27個,直屬型附屬醫院6所(附屬第壹醫院、附屬第二醫院、附屬南華醫院、附屬長沙中心醫院、附屬第三醫院和附屬公共衛生醫院),協作型附屬醫院11所,研究生協作培養單位25個。設有本科專業68個,壹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5個,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9種;壹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;壹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。學校面向全國(含港澳臺)以及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招生。現有全日制本科生35000余人,博士、碩士研究生5000余人,國際學生600余人。
 
校本部現有專任教師1800余人;直屬型附屬醫院臨床教師近3000人。共有教授、主任醫師等正高職稱人員近1000人,副高職稱人員1200余人;有國家國防科技創新團隊、部省級創新團隊、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、省級教學團隊14個;有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者、長江學者特聘教授、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、國家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、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100余名,有省部級學科學術帶頭人、教學名師、優秀中青年專家等260余名。
 
學校擁有6個國家級壹流本科專業,有國家級特色專業、國防重點專業和緊缺專業、卓越計劃專業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1個,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、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、實踐教育基地7個,國家級精品課程和精品開放課程3門。有省級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示範基地、創新創業帶動就業示範基地、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示範基地等29個,綜合性實習基地425個。
 
學校擁有國家核醫結合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、核能與核安全國家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、建築環境氣載汙染物治理與放射性防護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、國家疑難雜癥診治能力提升工程中心、國家代謝性疾病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(核心成員單位)、血管植入物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(核心成員單位)、全國老年健康急救壹體化示範基地、國家臨床教學培訓示範中心、國家高級卒中中心、全國核科普教育基地、全國軍工及地域文化社科普及基地等國家級平臺11個;
 
擁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3個、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/研究中心18個、湖南省協同創新中心2個、湖南省院士工作站3個、省級科研基地19個、行業重點實驗室13個、湖南省社科研究基地3個、湖南省社科普及基地6個;擁有國家國防支撐學科和省級重點學科10個、湖南省國內壹流學科3個、國家國防特色學科5個。學校先後承擔“863”計劃、“973”計劃、科技部重大專項課題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重點項目、國防基礎研究計劃、核能開發專項等科研項目2000余項;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12項,省部級科技獎勵300余項、省部級優秀社科成果獎20余項。學校臨床醫學學科、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%。
 
學校與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、國際組織和國內外近10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協作關系。
 
圖書館紙質藏書278余萬冊,中外文期刊2400余種,數字資源352TB,其中電子圖書198萬冊。學校主辦《中國動脈硬化雜誌》、《中南醫學科學雜誌》、《南華大學學報·自然科學版》、《南華大學學報·社會科學版》等學術期刊。
 
學校入圍《泰晤士高等教育》世界大學排行榜,並列內地高校第65名,名列省屬高校第二;位列《校友會2018中國大學ESI高被引論文排行榜》第77位、名列省屬高校第壹;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機構2019年度新興經濟體大學排行榜上,學校以內地高校並列第69位,名列省屬高校第二。學校被評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、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先進集體、全國青年就業創業教育先進集體、全國軍工文化教育基地;是湖南省文明單位、國防教育基地、學生資助工作先進單位。學校核科學技術學院入選全國首批“三全育人”綜合改革試點院系。
 
60多年來,學校為國家及地方輸送近26萬名各類高素質專門人才,湧現出壹大批優秀校友。畢業生廣泛分布在國防工業、核工業、衛生與健康、環境保護、裝備制造、金融管理等行業,成為所在單位技術、管理骨幹,為國家建設和發展、社會文明和進步、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。